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社会大学

目录

社会大学

社会大学社会大学

(Social University)

概念定义

社会大学是广义上指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经验积累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非传统教育形式。与正规学历教育不同,其核心特点是“在实践中学习”,强调社会阅历、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起源与发展

  1. 历史背景

    • 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 1946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旨在为进步青年提供业余学习机会,后因政治原因停办。

  2. 现代演变

    • 当代“社会大学”泛指脱离校园后的终身学习过程,包括职场历练、创业实践、社会活动等。

核心特点

  1. 非学历教育:不颁发官方认可的学历证书,但可通过职业技能认证提升竞争力。

  2. 实践导向:知识来源于工作、社交、失败教训等现实场景。

  3. 自主性:学习内容和进度由个人需求驱动,无固定课程体系。

  4. 开放性:任何人均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入学”,无年龄、背景限制。

教育形式

  1. 职场历练:通过工作岗位积累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

  2. 人际网络:从社交关系中学习沟通技巧、资源整合等能力。

  3. 自学与培训:利用书籍、在线课程、讲座等补充知识。

  4. 创业与实践:通过试错和项目运作掌握商业、管理等实用技能。

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成本低,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 培养适应力和抗压能力,适合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

  • 局限

    • 缺乏系统化知识结构,可能存在认知盲区。

    • 成果难以量化,在重视学历的领域竞争力较弱。

相关名言与评价

  •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 民间俗语:“社会大学是最好的老师,但学费很贵。”(指需付出时间、挫折等代价)

现代意义

在终身学习时代,社会大学与正规教育互补,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许多成功企业家、艺术家等均通过社会大学完成关键能力提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矢溺    下一篇 神农架林区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