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情感真挚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哲学系。
1920年毕业,先后在浙江、江苏多所中学任教。
留学与归国
1925年赴英国留学,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1927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文学创作与研究。
抗战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期间生活艰苦,仍坚持学术研究,完成《经典常谈》等著作。
晚年与逝世
1946年返回北平,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
1948年因胃溃疡恶化逝世,享年49岁。临终前嘱托家人拒领美援面粉,彰显民族气节。
文学成就
散文创作
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特点:语言清新自然,善用白描手法,情感细腻深沉。
诗歌与学术
早期以新诗闻名,如长诗《毁灭》、诗集《踪迹》。
学术研究涵盖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文学地位
与鲁迅、冰心等并列为“五四”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
其作品被广泛选入中小学教材,影响几代读者。
主要作品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
诗集:《踪迹》《雪朝》(与人合著)
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
家庭与轶事
家庭:父亲朱鸿钧(《背影》原型),妻子陈竹隐(第二任),育有子女多人。
轶事:
写作严谨,名篇《背影》仅1500字,却反复修改数年。
1948年贫病交加中拒绝美援,毛泽东曾赞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影响与纪念
文学影响:开创现代散文抒情传统,被誉为“人民文学家”。
纪念活动:
扬州设有“朱自清故居纪念馆”。
清华大学立其塑像,并设立“朱自清文学奖”。
名句选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冰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下一篇 曹操(东汉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