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人物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同时,他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主张变法图强,却因遭排挤而投江殉国,其事迹衍生出端午节习俗。
生平经历
早年仕途
出身楚国贵族,少年博学,曾任左徒(仅次于令尹的高官),深得楚怀王信任,主持制定法令,推行“美政”(举贤任能、修明法度)。
主张联齐抗秦,促成楚国与六国合纵联盟。
遭谗被贬
因触怒旧贵族利益,遭上官大夫等人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免去左徒之职,改任三闾大夫(掌管宗室事务)。
楚顷襄王即位后,再度因谗言被流放至江南(今湖南、湖北南部)。
投江殉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思想与政治主张
美政理想
主张选贤任能、严明法度,反对贵族特权。
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强调法治与公平。
爱国精神
虽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作品中充满对故土的眷恋与忧国忧民之情。
天命观与哲学思想
作品中体现对天命、自然的思考,如《天问》对宇宙和历史的追问。
文学成就
楚辞的代表
开创了以个人抒情为主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与《诗经》并称“风骚”。
主要作品:《离骚》《九章》(含《橘颂》《哀郢》等)、《九歌》(11篇)、《天问》《招魂》。
《离骚》
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表达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术特色
想象瑰丽,善用神话、比喻和象征(如以“兰芷”喻君子)。
创造“骚体”(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历史地位与影响
文化象征
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
端午节起源
民间传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源于纪念屈原投江。
后世评价
司马迁:“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鲁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纪念与遗迹
屈原祠
位于湖北秭归,始建于唐代,内有屈原衣冠冢。
汨罗屈子祠
湖南汨罗市,相传为屈原投江处。
屈原故里景区
湖北秭归县现存屈原出生地乐平里等遗迹。
相关争议
生卒年份
史学界对具体年份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
作品真伪
部分传世作品(如《远游》)可能为后人伪托。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曹操(东汉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 下一篇 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