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溶血性贫血

目录

定义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指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加快(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为120天左右,而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寿命可缩短至几十天甚至几天。


病因与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获得性两大类:

镰刀型细胞贫血。2.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药物或感染诱发的免疫反应。

  • 非免疫因素

    • 物理或化学损伤(如人工心脏瓣膜、蛇毒、苯等)。

    • 感染(如疟疾、支原体肺炎)。

    • 微血管病性溶血(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红细胞破坏的途径主要包括:

  1. 血管内溶血:红细胞直接在血液循环中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2. 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脾、肝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1. 急性溶血

    • 突发寒战、高热、腰背痛。

    • 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急性肾衰竭。

  2. 慢性溶血

    • 贫血、黄疸、脾肿大三联征。

    • 可伴胆结石、下肢溃疡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

    • 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

    • 尿胆原增加。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管内溶血)。

  2. 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

    •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

    • 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3. 病因相关检查

    • Coombs试验(检测自身抗体)。

    • 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步骤

    • 确认贫血和溶血的存在。

    • 明确溶血部位(血管内/血管外)。

    • 寻找病因(遗传性或获得性)。

  2.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 肝炎、胆道疾病导致的黄疸。


治疗原则

  1. 病因治疗

    • 停用可疑药物(如G6PD缺乏者避免氧化剂药物)。

    • 控制感染(如疟疾)。

  2. 对症治疗

    • 输血(需谨慎,避免加重溶血)。

    • 糖皮质激素(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

  3. 脾切除:适用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脾破坏为主的患者。

  4. 支持治疗:补充叶酸、铁剂(合并缺铁时)。


预后

  •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多需长期管理。

  •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预后取决于病因,部分患者(如药物诱发)去除诱因后可痊愈。


预防

  • 遗传性疾病需通过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

  • G6PD缺乏症患者避免食用蚕豆或氧化性药物。

  • 避免接触化学毒物或物理损伤因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激素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