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

目录

人物简介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最终为维新事业献身,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生平经历

  1. 早年成长

    • 出身官宦家庭,父亲谭继洵曾任湖北巡抚。幼年师从欧阳中鹄,受传统儒学教育,后广泛涉猎西学、自然科学。

    • 青年时期游历南北,目睹社会积弊,萌发改革思想。

  2. 投身维新运动

    • 1895年甲午战败后,谭嗣同痛感国家危亡,在湖南创办算学社、南学会,宣传新学,推动变法。

    •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起草新政诏令。

  3. 戊戌政变与牺牲

    • 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 1898年9月28日,与林旭、杨锐等六人于北京菜市口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主要思想与著作

  1. 思想主张

    • 批判封建制度: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权、平等,主张“冲决网罗”(打破旧制度束缚)。

    • 融合中西:吸收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结合中国传统“仁学”,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的哲学观。

  2. 代表著作

    • 《仁学》:其核心哲学著作,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强调“以太”“仁”“通”等概念。

    • 其他著作:《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等。


历史贡献与评价

  1. 贡献

    • 推动维新变法,为中国近代化探索提供思想资源。

    • 以牺牲唤醒民众,成为近代中国追求变革的精神象征。

  2. 后世评价

    • 梁启超称其“才识明达,魄力绝伦”。

    • 毛泽东评价:“谭嗣同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


轶事与纪念

  1. 狱中题壁诗

    • 就义前留下绝笔诗《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 纪念场所

    •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浏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墓祠:浏阳市郊有谭嗣同墓及专祠,供后人瞻仰。


相关人物与事件

  •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

  • 关联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领袖)、光绪帝(支持变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萧亚轩    下一篇 迈克尔·乔丹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