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陀飞轮(钟表调速装置)

目录

陀飞轮的定义

陀飞轮(钟表调速装置)陀飞轮(钟表调速装置)

陀飞轮(Tourbillon)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于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旨在抵消地心引力对机械表走时精度的影响。其名称源自法语“Tourbillon”(意为“旋风”),形象地描述了其旋转运行的特点。陀飞轮被视为机械表制造中最复杂的工艺之一,代表制表技术的巅峰。


发明背景与原理

  1. 发明背景

    • 18世纪的怀表因长期垂直放置(如口袋中),摆轮和游丝受地心引力影响会导致走时误差。

    • 宝玑通过将摆轮、擒纵机构和调速机构置于一个旋转框架内,使误差均化,提升精度。

  2. 工作原理

    • 陀飞轮框架通常以每分钟1圈的速度旋转,使摆轮在不同位置受到的引力相互抵消。

    • 通过持续旋转,减少因重力导致的“位差”(Positional Error)。


核心结构与组成

陀飞轮的核心部件包括:

  1. 旋转框架:承载摆轮、擒纵轮和叉式擒纵机构。

  2. 固定齿轮:与发条动力源连接,驱动框架旋转。

  3. 摆轮游丝系统:提供振荡频率,通常配合防震设计。

分类

  • 传统陀飞轮:单轴旋转(如宝玑经典款)。

  • 双陀飞轮:两组独立陀飞轮协同运作。

  • 球体陀飞轮(如积家Gyrotourbillon):多轴旋转,进一步优化三维空间误差。


技术难点与工艺价值

  1. 微型化挑战

    • 陀飞轮零件重量通常不足1克,需手工精细调校。

    • 旋转框架需保持极高平衡性,误差以微米计。

  2. 工艺象征

    • 因制作耗时(顶级表厂需数月组装1枚),陀飞轮表款价格常达数十万至数百万人民币。

    • 被视为顶级制表品牌的“技术身份证”,如百达翡丽、朗格、宝珀等均推出复杂变种。


现代发展与争议

  1. 技术进步

    • 材料革新(如硅游丝)降低重量并提高抗磁性。

    • 卡罗素(Karrusel)等简化设计出现,但旋转周期更长(如每分钟4圈)。

  2. 实用性争议

    • 现代手表佩戴时位置多变,陀飞轮的实际误差校正效果减弱。

    • 更多作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奢侈品符号存在。


著名陀飞轮表款举例

  1. 宝玑Classique Tourbillon:延续传统设计,开放式表盘展示旋转结构。

  2. 百达翡丽Ref. 5175:双陀飞轮搭配教堂音簧报时功能。

  3. 理查德·米勒RM 27系列:结合纳米材料,抗冲击性极强。


文化意义

陀飞轮因其机械美感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如《星际穿越》中汉密尔顿表)和收藏领域,象征人类对精密机械的极致追求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参数或历史典故,可进一步补充说明。

《结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