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转经筒

目录

转经筒概述

转经筒转经筒

转经筒(又称“玛尼轮”)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宗教法器,用于诵念经文、积累功德。信徒通过转动经筒代替口诵真言,象征将经文传遍虚空,祈求平安、消灾解难。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区,以及蒙古族、纳西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


分类与形制

  1. 手摇转经筒

    • 材质:多为金属(铜、银)或木质,筒身常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和佛教图案。

    • 结构:筒内装有纸印经文,筒轴固定,转动时带动内部咒轮旋转。

    • 装饰:顶部常饰有雕刻精美的佛龛,底部坠有小锤,转动时发出声响。

  2. 固定转经筒

    • 摆放位置:寺院外围、佛殿走廊或转经道上,成排安装,信徒绕行推动。

    • 大型经筒:部分寺庙设有需多人推动的巨型经筒,如拉萨大昭寺外的转经筒群。

  3. 电动/水力转经筒

    • 现代出现的简化形式,利用电力或水力自动旋转,原理相同。


宗教意义与功能

  1. 积累功德

    • 每转动一次象征诵经一遍,帮助信徒积累善业,尤其适合不识字的信众。

  2. 净化心灵

    • 转经被视为修行方式,可消除烦恼、净化业障。

  3. 传播佛法

    • 经筒内经文多为《大藏经》或六字真言,转动寓意佛法传播。


使用习俗与禁忌

  1. 转动方向

    • 必须顺时针转动(与转经轮方向一致),逆时针被视为不敬。

  2. 绕行礼仪

    • 绕寺院或佛塔转经时,需沿顺时针方向行走,同时推动经筒。

  3. 禁忌

    • 不可用左手触摸或随意跨越经筒;经筒损坏需请僧人处理,不得丢弃。


历史与文化背景

  • 起源:源于印度佛教的“法轮常转”思想,随密宗传入西藏后本土化。

  • 发展: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开始普及,成为藏传佛教重要符号。

  • 象征:转经筒代表“法轮”,寓意佛陀教法永不停止,如轮转动。


相关延伸

  1. 数字转经筒

    • 现代出现电子转经筒,通过LED屏模拟经文滚动,但传统信徒仍推崇实物。

  2. 世界纪录

    • 西藏甘丹寺曾建造高数十米的巨型转经筒,需多人合力推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