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逃逸塔

目录

逃逸塔定义

逃逸塔逃逸塔

逃逸塔(Escape Tower)是载人航天飞船顶部的塔状逃生装置,主要用于火箭发射初期(低空阶段)发生故障时,将航天员舱迅速脱离危险区域并安全着陆。因其外形类似塔状结构而得名,是载人航天应急救生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结构组成

  1. 塔架结构:由轻型合金材料构成的桁架式结构,顶部配备多台固体燃料逃逸发动机。

  2. 逃逸发动机:通常由主逃逸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和俯仰控制发动机组成,可提供瞬间强大推力。

  3. 整流罩:保护航天员舱在逃逸过程中免受气动加热和气流冲击。

  4. 栅格翼:用于稳定逃逸飞行轨迹,确保姿态可控。


工作原理

  1. 故障检测:火箭传感器实时监测故障信号(如推力不足、姿态失控)。

  2. 紧急启动:接收到逃逸指令后,逃逸发动机在毫秒级内点火,将飞船乘员舱与故障火箭分离。

  3. 弹道飞行:通过栅格翼调整方向,沿预定弹道飞至安全高度(通常1.5-2公里)。

  4. 分离降落:逃逸塔完成使命后与乘员舱分离,舱体通过降落伞系统着陆。


技术特点

  • 响应极快:从点火到分离全程仅需2-3秒,加速度可达10-15g(需航天员耐受)。

  • 多发动机协同:不同发动机分工控制逃逸、分离和姿态调整。

  • 高空自弃:火箭进入安全高度后(通常30-40公里),逃逸塔会被抛离以减轻重量。


应用实例

  1. 中国神舟系列:神舟飞船的逃逸塔高8米,重约2吨,可提供70吨推力,曾在神舟五号(杨利伟任务)中待命。

  2. 苏联联盟号:1975年联盟T-10任务中成功启用逃逸塔,挽救两名航天员生命。

  3. 美国阿波罗计划:早期测试中多次验证逃逸塔性能,但实际任务未使用。


发展历程

  • 1960年代:苏联率先在东方号飞船上试验逃逸技术。

  • 1980年代:美国航天飞机曾取消逃逸塔设计(后因挑战者号事故反思)。

  • 21世纪: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均采用"逃逸塔+发射逃逸系统"的双重保障。


重要意义

作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其存在大幅提升发射阶段安全性。据统计,逃逸塔理论救生成功率超过90%,是载人航天"故障-安全"设计理念的典型体现。


注:部分数据可能随技术发展更新,请以最新航天机构发布信息为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达摩克利斯之剑    下一篇 逆反应方向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