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围城(钱钟书小说)

目录

作品概览

围城(钱钟书小说)围城(钱钟书小说)
  • 书名:《围城》

  •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 创作时间:1944—1946年(连载于《文艺复兴》杂志)

  • 出版时间:1947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首版)

  • 文学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经典”,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书名寓意

  • 核心隐喻:“围城”象征婚姻与人生的困境——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延伸意义:泛指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如事业、理想等领域的矛盾与挣扎。

  • 出处:小说中人物对话提及法国谚语,后成为全书主题的凝练表达。


主要内容与情节

  1. 主线故事

    • 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生活为主线,讲述其在爱情、婚姻、事业中的屡屡受挫。

    • 经历与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情感纠葛,最终步入婚姻“围城”。

  2. 社会背景

    • 抗战初期(1937—1939年),知识分子的群像在动荡时代中的虚伪、懦弱与无奈。


主要人物分析

  • 方鸿渐

    • 典型“懦弱知识分子”,留洋却无真才实学,性格优柔寡断,最终陷入生活泥潭。

  • 孙柔嘉

    • 表面温顺实则工于心计,婚姻中逐渐显露控制欲,象征“围城”中的现实压力。

  • 赵辛楣

    • 方鸿渐好友,精明世故却重情义,对比凸显方鸿渐的失败。

  • 其他角色

    • 苏文纨(高傲才女)、唐晓芙(理想化女性)、李梅亭(虚伪学者)等,共同构成讽刺画卷。


艺术特色

  1. 讽刺手法

    • 以犀利笔触揭露知识分子崇洋媚外、虚伪清高的劣根性。

    • 经典例子:克莱登大学文凭骗局、演讲中“鸦片与梅毒”的闹剧。

  2. 语言风格

    • 大量运用比喻、反讽、双关,如“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科学家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3. 结构设计

    • 采用“旅行式”叙事,通过方鸿渐的漂泊串联起社会各阶层。


主题思想

  • 婚姻困境:揭示爱情理想与婚姻现实的巨大落差。

  • 文化批判:讽刺中西文化碰撞中知识分子的迷失与妥协。

  • 存在主义色彩:探讨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与荒诞性。


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

    • 张爱玲、夏志清等学者高度评价其语言成就与思想深度。

  • 社会反响

    • 1940年代引发对知识分子命运的讨论;1980年代后因电视剧(1990年)热播再度走红。

  • 国际传播

    • 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英文版获美国学界关注。


相关衍生作品

  • 电视剧:1990年黄蜀芹执导版,陈道明、吕丽萍主演,被誉为“最忠实原著的改编”。

  • 学术研究

    • 研究领域涉及符号学、叙事学、比较文学等,如“围城”意象的跨文化解读。


作者创作背景

  • 钱钟书曾留学欧洲,小说融汇其对中西文化的观察。

  • 杨绛(钱钟书夫人)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透露,部分角色原型来自亲友。


经典语录

  •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唯灵论    下一篇 外壳程序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