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
人物简介

汤用彤(1893年6月21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湖北黄梅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佛学史家、教育家,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和佛教史的研究,学术成就卓著,被誉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
1893年生于甘肃渭源(祖籍湖北黄梅),幼承家学,熟读经典。
1911年入清华学堂,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专攻哲学与梵文、巴利文。
学术与教学生涯
1922年回国,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1930年起长期执教北京大学,培养大批哲学、宗教学人才。
1949年后任北大副校长,主持文科建设,推动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
晚年与逝世
1964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学术贡献
佛教史研究
代表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系统梳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被国际学界视为经典。
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文化调和论”,强调中印文化交融的创造性过程。
魏晋玄学研究
《魏晋玄学论稿》开创性地分析玄学思想体系,揭示其与佛道思想的关联。
跨文化哲学比较
融合中西印哲学视野,注重文献考证与义理分析结合,方法论影响深远。
主要著作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稿》
《印度哲学史略》
《魏晋玄学论稿》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教育思想与影响
主张“学术独立”,强调严谨的文献考证与理论创新并重。
培养出任继愈、季羡林等著名学者,奠定中国宗教学研究基础。
其学术体系被称为“汤氏范式”,至今影响佛学与哲学史研究。
人物评价
陈寅恪称其著作“为中外学人公认之权威”。
学界普遍认为他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少数能融会中西印文化的学者之一”。
纪念与传承
北京大学设有“汤用彤学术讲座”及“汤用彤奖学金”。
部分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国际学界持续研究其学术遗产。
(注:部分内容综合公开资料整理,细节可能需进一步核实。)
《结尾》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