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二十四孝图(古代宣扬孝道的读物)

目录

基本概述

二十四孝图(古代宣扬孝道的读物)二十四孝图(古代宣扬孝道的读物)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宣扬孝道文化的经典读物,由24个孝子故事组成,配以插图(故称“孝图”),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儒家孝道思想。其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自元代成书后广泛流传,成为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历史背景

  1. 起源

    • 核心思想源于儒家经典《孝经》,但具体故事在汉代已开始流传(如《孝子传》)。

    • 元代郭居敬(一说其弟郭守正)编录《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首次系统整理24个故事,成为后世通行版本。

  2. 发展

    • 明清时期,因印刷术普及,二十四孝图与木刻版画结合,衍生出多种版本(如《二十四孝鼓词》)。

    • 近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批判其部分内容“矫枉过正”,引发对传统孝道的反思。


内容与分类

二十四孝故事按时代可分为:

  1. 远古传说:如“孝感动天”(舜)、“鹿乳奉亲”(郯子)。

  2. 历史人物:如“百里负米”(子路)、“卖身葬父”(董永)。

  3. 虚构故事:如“卧冰求鲤”(王祥)、“郭巨埋儿”(郭巨)。

主题分类

  • 奉养之孝:如“亲尝汤药”(汉文帝)。

  • 极致孝行:如“哭竹生笋”(孟宗)。

  • 忠孝两全:如“涤亲溺器”(黄庭坚)。


经典故事举例

  1. 戏彩娱亲(老莱子):70岁穿彩衣扮孩童逗父母开心。

  2. 啮指痛心(曾参):母子心灵感应,曾参砍柴时因母亲咬指而心痛归家。

  3. 扇枕温衾(黄香):夏日扇凉枕席,冬日暖被褥侍父。


文化影响

  1. 正面价值

    • 强化家庭伦理,倡导敬老美德。

    • 成为艺术创作题材(戏曲、年画、雕塑等)。

  2. 争议批评

    • 部分故事违背人性(如“埋儿奉母”)。

    • 鲁迅指责其“封建愚孝”,现代观点认为需辩证看待。


现代意义

  1. 传承与扬弃:剔除极端内容,保留“感恩”“赡养”等合理内核。

  2. 文化符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故事仍用于儿童教育。


相关扩展

  • 其他版本:明代《二十四孝日记故事》、清代《二十四孝图说》。

  • 国际影响: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均有改编版本。


注:部分故事细节因版本差异可能存在不同表述,现代解读需结合时代背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中华大丈夫    下一篇 人文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