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双百方针

目录

定义与提出背景

双百方针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促进文化艺术和学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 提出时间: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

  •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打破思想文化领域的僵化局面,推动科学、艺术繁荣。


核心内容

  1. 百花齐放

    • 鼓励艺术创作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支持不同流派自由发展。

  2. 百家争鸣

    • 提倡学术研究的自由讨论,允许不同学派、观点平等争鸣,以促进科学进步。


政策目的

  • 打破教条主义和单一文化模式束缚。

  • 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推动文化、科学领域的创新与繁荣。

  • 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与活力。


实施与影响

  1. 初期成效(1950年代)

    • 文艺创作涌现多样化作品,如老舍的《茶馆》、电影《早春二月》等。

    • 学术界展开关于遗传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自由讨论。

  2. 曲折发展

    • 1957年“反右运动”后,该方针一度名存实亡,知识分子受到冲击。

    • “文革”期间被彻底否定,文化学术领域陷入停滞。

  3. 改革开放后恢复

    • 1978年后重新确立,成为新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


历史意义

  • 进步性:是中国首次明确倡导文化学术自由的方针,具有开创意义。

  • 局限性:受政治运动影响,执行过程反复,未能完全落实。

  • 当代价值:为当前文化创新、学术民主提供历史借鉴。


相关延伸

  • 与“二为方向”关系:1980年代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双百方针需在“二为”框架下实施。

  • 国际对比:类似西方“学术自由”理念,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双百方针”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67.htm)及其他权威历史文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原创    下一篇 变态美学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