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中国古代诗词格律中的核心概念,指汉字声调的分类。"平"指平直调(古代平声),"仄"指不平的声调(包括上、去、入三声)。通过平仄交替使用,形成语言的音乐美。
历史发展
起源:源于南北朝,沈约等文人提出"四声八病"理论
成熟期:唐代格律诗形成严格的平仄规则
演变:元代后入声逐渐消失,现代普通话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今声调对照
时代 | 平声 | 仄声 |
---|---|---|
中古音 | 平声 | 上声、去声、入声 |
现代音 | 阴平、阳平 | 上声、去声 |
注:现代方言(如粤语)仍保留入声。
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
基本句式(以五言为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禁忌:
孤平(一句中除韵脚外仅一平声)
三平调(句尾连用三平声)
对仗原则: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
词牌中的平仄运用
每个词牌有固定平仄谱(如《浣溪沙》《念奴娇》)
存在"可平可仄"的灵活位置
特殊要求:某些词牌规定必须用入声韵(如《满江红》)
现代创作中的平仄
新格律诗仍参考平仄规则
对联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
戏曲唱词中的平仄搭配
学习要点
区分古今音差异
掌握入声字辨识(如"白""国""月"等)
推荐工具:《平水韵》工具书、诗词格律检测软件
如需更详细内容(如具体词牌平仄谱示例或方言入声对照),可进一步补充说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