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民族概况

族称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汉族称“土家”,历史上曾被称为“土人”“土民”等。
1956年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
人口与分布
约 835万人(2020年统计),为中国第八大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 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如湖南湘西州、湖北恩施州、重庆酉阳县、贵州铜仁等地。
历史源流
族源学说
巴人后裔说:主流观点认为土家族源自古代巴人,与廪君蛮有渊源。
土著融合说:部分学者认为由湘西土著与迁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
唐代史籍中已有“土兵”“土丁”记载,明清时期形成稳定族群。
土司制度
元明清时期实行土司统治,如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等。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步纳入中央直接管理。
语言文字
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分 北部方言(龙山、永顺)和 南部方言(泸溪)。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部分词汇保留古汉语特征(如“赶场”指赶集)。
现状
目前仅少数聚居区保留土家语,多数人使用汉语西南官话。
文化与风俗
传统服饰
女性:头包青布帕,穿左襟大褂,镶花边“满襟”,佩戴银饰。
男性:对襟短衣,包头巾,现多着汉服。
特色节日
赶年: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纪念抗倭出征的历史。
六月六:晒龙袍节,祭祀土王。
摆手舞:大型祭祀歌舞活动,伴随锣鼓围圈起舞。
婚丧习俗
婚俗:有“哭嫁”传统,新娘出嫁前唱哭嫁歌。
丧葬:历史上行悬棺葬,后受汉族影响改土葬。
宗教信仰
原始信仰
自然崇拜(山神、树神)、祖先崇拜(祭祀“八部大神”)。
巫师“梯玛”主持祭祀、治病等仪式。
道教与佛教影响
后期受汉文化影响,部分融合道教、佛教元素。
经济与生活
传统生计
山地农耕:种植玉米、水稻、薯类,养殖猪、牛。
手工业: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竹编、木雕闻名。
现代发展
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如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景区带动文化展示。
艺术与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溜子:打击乐合奏,被誉为“土家族交响乐”。
茅古斯舞:原始戏剧形式,模拟狩猎生活,称“中国戏剧活化石”。
西兰卡普:国家级非遗,图案达120余种。
建筑特色
吊脚楼:依山而建,防潮避兽,二楼居住,底层堆放杂物。
著名人物与贡献
历史人物
明代抗倭将领 秦良玉(被争议是否为土家族)。
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田思群。
现代代表
作家 孙健忠、歌唱家 宋祖英(部分资料称其有土家族血统)。
现状与保护
1983年成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等自治地方,享有民族政策支持。
语言文化保护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俗复兴活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