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立克次氏体

目录

基本定义

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属于变形菌门α组。其命名源自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首次发现并因感染殉职。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结构

    • 呈短杆状、球状或丝状,大小约0.3-0.6×0.8-2.0 μm。

    • 具有细菌典型的细胞壁(含肽聚糖和脂多糖)、细胞膜及不完整的酶系统。

    • 基因组为双链DNA,但代谢能力有限,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ATP)。

  2. 培养特性

    • 专性细胞内寄生,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需通过鸡胚、组织培养或动物接种培养。


分类与常见种类

立克次氏体科下分多个属,主要病原体包括:

  1. 斑疹伤寒群:如普氏立克次体(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

  2. 斑点热群:如立氏立克次体(落基山斑点热)。

  3. 恙虫病群:如恙虫病东方体(原称恙虫病立克次体)。

  4. 其他: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现归类为柯克斯体属)。


传播途径

  1. 媒介传播: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叮咬传播。

    • 例如:人虱传播普氏立克次体,鼠蚤传播莫氏立克次体。

  2. 接触传播:破损皮肤接触感染动物排泄物或媒介昆虫粪便。

  3. 气溶胶传播:如Q热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吸入。


致病机制与疾病

  1. 致病特点

    • 侵入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血管炎、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

    • 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引发高热、皮疹等全身反应。

  2. 主要疾病

    • 斑疹伤寒:高热、头痛、皮疹,重症可致休克或脑炎。

    • 恙虫病:焦痂、淋巴结肿大、肝脾损伤。

    • 斑点热:蜱传疾病,表现为高热、肌肉痛及特征性皮疹。


诊断方法

  1. 血清学检测:外斐反应(非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2. 分子生物学:PCR检测立克次体特异性基因(如16S rRNA)。

  3. 病原体分离:取患者血液接种动物或细胞培养(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治疗与预防

  1. 抗生素治疗

    • 首选多西环素,次选氯霉素、四环素类。

    • 早期用药(病程5日内)效果显著。

  2. 预防措施

    • 控制媒介昆虫:灭虱、灭蚤、防蜱叮咬。

    • 疫苗接种:斑疹伤寒灭活疫苗(适用高危人群)。

    • 个人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


研究意义

  1. 作为共生微生物进化的模型,研究细胞内寄生机制。

  2. 部分立克次体被列为潜在生物战剂(如Q热病原体),需加强防控。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医学资料整理,具体诊疗请遵医嘱。如需更专业信息,建议查阅《医学微生物学》教材或WHO相关指南。

《结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