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
衣原体概述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革兰氏染色阴性,需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进行繁殖。衣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部分种类可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
生物学分类
传统分类
属于衣原体目(Chlamydiales)、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
主要致病菌属: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人类病原体。
肺炎衣原体(Chlamydophila pneumoniae):引起呼吸道感染。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人畜共患病病原。
现代分类
近年通过基因组研究,部分衣原体被重新归类至新科(如Parachlamydiaceae)。
形态与结构
两种发育阶段
原体(EB):直径约0.2-0.4μm,具有感染性,细胞外存活形式。
始体(RB):直径约0.5-1μm,无感染性,细胞内繁殖形式。
细胞结构
具有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含脂多糖和外膜蛋白)。
缺乏合成ATP的能力(“能量寄生”特性)。
致病机制
感染过程
原体吸附宿主细胞→被吞噬→转化为始体→二分裂增殖→重组装为原体→释放新原体。
主要致病物质
内毒素样物质、外膜蛋白(如MOMP)、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
免疫逃逸
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干扰溶酶体融合。
所致疾病
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全球致盲主要病因(血清型A-C)。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血清型D-K)。
性病淋巴肉芽肿(LGV,血清型L1-L3)。
肺炎衣原体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炎,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接触禽类后发热、肺炎(鹦鹉热/鸟疫)。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测
细胞培养(金标准,但技术要求高)。
免疫学检测
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ELISA检测抗原。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核酸扩增试验(NAATs),灵敏度高。
血清学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测抗体。
治疗与预防
抗生素治疗
首选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替代药物: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
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传播风险)。
眼部卫生(预防沙眼)。
禽类工作者防护(避免鹦鹉热)。
研究进展
疫苗开发
针对MOMP的亚单位疫苗处于实验阶段。
耐药性监测
部分衣原体出现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
与慢性疾病关联
研究提示衣原体感染可能与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相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