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牟宗三

目录

人物简介

牟宗三牟宗三

牟宗三(1909年-1995年),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融通中西哲学,构建了以“道德形而上学”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


生平经历

  1. 早年求学(1909-1933)

    • 1909年生于山东栖霞农家,幼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

    • 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哲学系,师从熊十力、张申府等,深受熊十力“新唯识论”影响。

  2. 学术生涯(1930s-1995)

    • 抗战期间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等校。

    • 1949年后赴台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

    • 1960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培养大批哲学人才。

    • 晚年致力于哲学著述,1995年在台北逝世。


学术思想与贡献

  1. 新儒学的开拓者

    • 与唐君毅、徐复观并称新儒家“第二代三大家”,主张“返本开新”,即回归儒家心性传统,融合西方哲学(如康德、黑格尔)以回应现代性问题。

  2.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 提出“两层存有论”:

      • “执的存有论”:对应科学知识,受康德哲学启发。

      • “无执的存有论”:对应道德本体,以儒家“良知”为核心。

    • 强调“智的直觉”为人类道德实践的根本能力。

  3. 中西哲学会通

    • 译介康德三大批判,尝试以儒家思想弥补康德哲学中“物自身”不可知的局限。

    • 提出“良知自我坎陷”说,解释儒家道德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

  4. 主要著作

    • 《心体与性体》(1968):梳理宋明理学,确立儒家“心性之学”的正统。

    • 《现象与物自身》(1975):融合康德与儒家,构建存有论框架。

    • 《圆善论》(1985):解决德福一致问题,完善道德哲学体系。


历史评价与影响

  1. 学术地位

    • 国际汉学界视其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关键人物”,其思想影响第三代新儒家(如杜维明、刘述先)。

  2. 争议与批评

    • 部分学者认为其理论过于依赖康德哲学框架,或对儒家传统的诠释存在主观性。

  3. 当代意义

    • 对儒家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结合提供了重要思路。


名言与轶事

  • 名言:“中国文化之核心即在此‘心性之学’,此是价值之源、理想之源。”

  • 轶事:牟宗三晚年仍坚持每日著述,临终前数月仍口述《圆善论》补充内容,展现哲人风范。


参考资料

  • 百度百科:牟宗三

  • 《牟宗三先生全集》(联经出版)

  • 李明辉:《牟宗三的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部分内容基于公开资料综合整理,细节可能需进一步核对原始文献。)

《结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沈曾植    下一篇 王先谦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