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拾遗(唐代谏官名)

目录

拾遗(唐代谏官名)

拾遗(唐代谏官名)拾遗(唐代谏官名)

监督朝政,具体包括:

  • 规谏皇帝:针对政策、诏令或行为提出批评或建议。

  • 举荐人才:发现并推荐有才德之士。

  • 监督百官:纠察官员失职或不当行为。

  • 参与议政:在朝廷重大决策中提供意见。

3. 隶属关系与品级

  • 左拾遗:隶属门下省,负责监督皇帝言行与诏令。

  • 右拾遗:隶属中书省,侧重审议政策与文书。

  • 品级:从八品上,虽官职不高,但因接近中枢,影响较大。

4. 著名人物与事例

唐代多位著名诗人曾任拾遗,如:

  • 杜甫:世称“杜拾遗”,任左拾遗期间直言进谏,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

  • 白居易:曾任左拾遗,写下大量讽喻诗反映民生疾苦。

5. 历史演变与废除

拾遗一职在宋代沿置,但逐渐虚化。元代以后被废除,其职能并入其他监察机构。

6. 与其他谏官的区别

  • 补阙:品级(从七品上)高于拾遗,职责更侧重“填补政令缺失”。

  • 谏议大夫:高阶谏官(正五品上),负责更宏观的朝政谏议。

7. 文化影响

拾遗因杜甫、白居易等文人的任职而被赋予“直言敢谏”的文化象征,成为士人理想中的清要之职,常见于唐诗与历史典故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拾遗”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58.htm)及其他唐代职官史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