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惊鸿(形容人体姿态轻盈)

目录

惊鸿(形容人体姿态轻盈)

惊鸿(形容人体姿态轻盈)惊鸿(形容人体姿态轻盈)

1. 词源与典故
“惊鸿”一词最早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文中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洛神轻盈飘逸的体态。其中,“惊鸿”指受惊飞起的鸿雁,比喻女子姿态轻盈优美,动作迅捷如鸿雁展翅。

2. 文学意象
在古代诗文中,“惊鸿”常被用来描绘女性轻盈曼妙的舞姿或仪态,如:

  • 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以“惊鸿”追忆故人唐婉的倩影。

  • 苏轼《菩萨蛮》:“惊鸿晓起离怀苦,双鲤频传尺素书。”借“惊鸿”暗喻女子的翩然之态。

3. 文化象征
“惊鸿”不仅形容体态,还承载了古典美学中对“灵动之美”的追求:

  • 动态美:强调瞬间的轻盈与飘逸,如鸿雁掠过水面的刹那。

  • 含蓄美:通过隐喻表达对女性柔美的赞誉,符合传统审美中“含蓄典雅”的特质。

4. 现代应用

  • 舞蹈艺术:常以“惊鸿舞”命名展现柔美身姿的舞蹈。

  • 影视作品:用于角色命名或场景描写,如《惊鸿仙子》等,延续其古典意象。

  • 日常用语:形容人(尤其女性)举止优雅、动作轻快。

5. 相关成语与扩展

  • 惊鸿一瞥:短暂却深刻的印象,源于“惊鸿”的迅捷与惊艳。

  • 翩若惊鸿:直接引用《洛神赋》,成为形容轻盈体态的经典短语。

6. 与其他意象的对比

  • 游龙:常与“惊鸿”并用,形容柔中带刚的仪态。

  • 飞燕:汉代赵飞燕以瘦削轻盈著称,后世“飞燕”更侧重纤瘦,“惊鸿”则突出动态美感。

7. 艺术表现

  • 绘画:古代仕女画中,常用鸿雁、流水等元素衬托人物“惊鸿”之姿。

  • 戏曲:水袖舞等动作设计常借鉴“惊鸿”的飘逸感。

8. 总结
“惊鸿”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以鸿雁为喻,将自然之美与人体姿态相融,至今仍是描绘轻盈灵动的经典表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