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
基本信息

姓名:钱玄同(原名钱夏,字德潜)
生卒年: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
籍贯:浙江吴兴(今湖州)
时代: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
身份: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汉字改革先驱、国语统一运动核心人物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
幼年受传统私塾教育,后入嘉兴府中学堂。
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章太炎,学习音韵训诂学,加入同盟会。
归国任教
1910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北师大)国文系教授。
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7年起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晚年与逝世
1930年代因病逐渐退出学术一线,1939年因脑溢血病逝于北平。
主要贡献
文学革命
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桐城谬种,驱除选学妖孽”口号。
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
汉字改革
提出“汉字革命”思想,主张拼音化(如推广国语罗马字),简化汉字(后成为简体字改革理论基础)。
参与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国语统一运动
推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普及,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奠定基础。
学术研究
精研音韵学、经学,著有《文字学音篇》《国音沿革六讲》等。
思想主张
激进的反传统:主张全盘否定儒家经典,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极端观点(后修正)。
科学民主精神: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国学,反对迷信与旧礼教。
教育革新:提倡普及教育,主张用白话文编写教材。
个人轶事
与鲁迅的交往:曾催促鲁迅为《新青年》撰稿,促成《狂人日记》的诞生(鲁迅笔名首次使用即因钱玄同邀约)。
名字变更:早年号“疑古玄同”,体现其批判传统的精神;晚年因抗日拒用日本化的“夏”名,复名“钱夏”。
性格特点:言辞激烈但为人真诚,被友人称为“疑古猛士”。
主要著作
《文字学音篇》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国音沿革六讲》
多篇论文收录于《钱玄同文集》。
历史评价
正面:中国现代语言文字改革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干将。
争议:部分主张(如废除汉字)被批评过于激进,但后期有所调整。
影响: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等政策。
家庭与后裔
长子:钱三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
家族:吴兴钱氏为文化世家,兄弟钱恂为近代外交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